近年来,肠菌移植(FMT)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25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近年来,肠菌移植(FMT)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25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一、IB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IB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宿主免疫反应以及饮食和肠道菌群等环境因素。研究表明,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异常,如普拉梭菌等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增加。这些菌群失调会通过多种机制诱发黏膜免疫紊乱,推动IBD的发生和进展。
二、FMT的适应证选择
合并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IBD患者
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是IB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其感染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FMT已被证明是治疗复发性CDI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达94%。因此,共识推荐将FMT作为合并CDI的IB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5-氨基水杨酸应答不佳的轻-中度UC患者
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轻-中度UC患者,FMT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诱导缓解。多项研究表明,FMT在诱导UC缓解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与其他靶向治疗药物同样有效且安全。因此,共识建议对于5-氨基水杨酸治疗反应不佳的UC患者,可考虑采用FMT治疗。
禁忌证
对于存在高度机械性肠梗阻、严重动力性肠梗阻、未控制的肠瘘及腹腔感染、高流量腹泻、未控制的脓毒血症、中毒性巨结肠、高度怀疑癌变及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IBD患者,不推荐进行FMT治疗。此外,近期接受高风险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者以及中性粒细胞<1 500/mm³的IBD患者,需谨慎进行FMT治疗。
三、肠道菌群检测
在FMT治疗前后,应对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这不仅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了解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还可以通过客观微生态指标变化反映疾病进程,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应关注IBD患者小肠微生态变化,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并对其进行及时干预。
四、IBD移植供体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供体筛选
用于治疗IBD的供体应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并排除IBD家族史。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肠道炎性改变密切相关,有助于识别炎性状态,而IBD的遗传倾向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炎性标志物,增加治疗风险。
菌液质量控制
菌液的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活菌比例、有益菌及有害菌丰度。在制备菌液过程中,应使用严格的厌氧条件,以保留活菌如普拉梭菌等关键抗炎有益菌,维持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和乙酸)的生成能力,提升FMT的有效性。同时,应检测并排除携带致病因子的菌株,如产毒素的大肠杆菌,以降低健康风险。
优质供体特征
IBD的优质供体应具备较高的菌群多样性以及高厚壁菌门丰度。研究表明,供体有效率>75%的样本,其菌群均匀度显著高于有效率<25%的供体,且优质供体中厚壁菌门微生物如Ruminococcus bromii等显著富集。因此,供体筛选应侧重于菌群多样性高且厚壁菌门丰度较高的特征,以提高FMT的治疗效果。
五、移植期注意事项
知情同意
FMT前须签署知情同意,确保IBD患者对FMT的获益和可能不良反应的充分知情。医疗团队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目的、过程、机制、风险及潜在并发症,并获取其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预处理
合并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和(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者,在FMT前使用肠道抗生素进行预处理。这一措施可以消除病原菌和有害细菌,降低炎性风险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减少FMT后的并发症,同时为有益菌群的定植和生长创造更佳的环境,提高FMT的成功率。
联合治疗
FMT联合常规治疗在诱导缓解、临床反应和内镜缓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FMT与标准治疗的结合在长期治疗中表现出更高的性价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共识推荐FMT联合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以提高IBD的治疗效果。
六、移植途径与剂量的选择
移植途径
对于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患者,建议采取鼻空肠营养管途径移植,并同时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现有研究尚未明确FMT的最佳移植途径,不同移植途径在IBD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递送途径时,需综合考虑患者依从性、成本效益、舒适度、操作侵入性等多种因素。
剂量选择
多次输注菌液可增加IBD患者的临床应答。研究表明,在8周内高频次输注(40次)FMT后,UC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显著提升。因此,共识建议对于活动期IBD患者,可采用多次输注的策略。此外,活动期IBD使用FMT取得临床缓解后,继续使用口服胶囊FMT方式维持缓解,具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和稳定性。
七、并发症的处理
轻度不良反应
FMT治疗期间轻度不良反应多为自限性,如腹胀、排便次数增多等,治疗结束后可自行缓解。
严重不良事件
建立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包括FMT治疗期间疾病活动、病情恶化及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感染。若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应立即留取患者血液及粪便样本,并与相应供体样本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为移植物传播所致。
八、未来研究方向
精准FMT治疗
未来研究需要确定用于治疗IBD的供体和受体的最佳特征,实现精准FMT治疗。这包括明确供体移植菌中起到失调重塑作用的基石菌的具体菌株或菌种亚种,以及受体菌群的定植拮抗机制等,从而提高FMT的治疗效果。
预测FMT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需要明确在IBD患者中预测FMT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及临床特征。通过结合多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和临床数据管理,筛选并验证与FMT响应性相关的临床和微生物标志物,制定针对性的供体、受体配型标准和治疗方案。
功能菌群与免疫调节机制
进一步研究在FMT治疗中起核心作用的功能菌群及其代谢物,并探索其具体的免疫调节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IBD的精准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小肠液联合FMT的研究
深入研究小肠菌群在CD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对于改善疾病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小肠液联合FMT的肠道全菌谱移植在IBD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5, 28(3): 225-235.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